8.7.05

牢騷之有關社論

大馬華文報章的社論,食之常覺味如嚼蠟。離國兩年,上網看線上報紙或偶爾回去的時候翻翻報章社論版,還是老樣子,都是些不痛不癢宛如學生作文般的文字,無聊斃了。

大馬華文教育裏沒有理性批判的思維訓練。偶爾能看的社論文章都是留學國外喝過海水的人寫的,倒不如看看從香港報章轉載的國際時評算了。黎紫書被目為當代馬華文學最閃耀的一顆新星,用真名寫一個開心聊齋的專欄,插科打諢式的時評,初看有趣,久了亦覺牽強--就像本不是喜劇料子的演員,被硬逼著去逗人發笑的那種刻意。

好的社論應該是足夠「麻辣」的,這並不是指語言的應用,而是內容上的精闢,能讓讀者瞬間警醒。遣辭用句溫柔敦厚者,說人說事能鞭撻入理也會讓人覺得精彩痛快。沒錯,就是一種「痛快」,這是讀者的閱讀需求,也應是社論此種文類的特色。只不過把事實用文字敘述一遍,或者套上道德教科書式的道學價值觀「誨人不倦」,這種文字真是環保公敵,浪費紙張資源。大馬華文報社本已不多,較能寫社論的傢伙更是來來去去那幾號人物,容許這類石膏文章似是不得已--事實上整個現象是因於言論空間問題,真正「麻辣」的社論,是不可能堂堂正正出現在這些所謂的大報上的。

所以呢,華社繼續維持表面上的和平和氣,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是石膏文章的拿手好戲,要不然就來些十足小學老師口吻的教條式文句。大馬華人啊,要寫嘛就來些文學創作博個海外文學獎光宗耀祖好了,至於針砭時事,還是留在自己腦袋好唄,否則先行閹割才准上市。張老闆生意做大了,政治排後,和氣生財才是最重要的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