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

隨便侃,三個女人一個墟



說實在的,一開始並不喜歡這部電影,為了「30」與「40」這兩部分,電影中的怨女角色總不會讓看電影的女人覺得舒服的吧。相比之下李心潔部分可愛多了,也許也因為夠真實。我那不在意電影內涵的友人也狐疑地問說「女人真非要討個男人在身邊不可嗎?」可見張艾嘉這個龜毛中年婦女塑造之深入民心。然而電影到底不是教科書,張說她只是從女人的觀點來看來描述,那麼,這樣的故事原在常理之中,Lily這個人物並非誇大的刻意詼諧。

不知道張艾嘉是不是有演過更「殘」的角色,每次看她演出都是聰明黠慧的新女性,因此人們會認為這部電影必定代表著某部分的女性宣言,並且很容易就想起三大外國影后的《時時刻刻》。然而張到底是沒太大的野心或者想說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不得而知,《時時刻刻》可以說是一部具有女性主義宣言性質的電影,《20 30 40》卻只是三個女人的故事。如果有message,那也只是關於現代都市女人如何自處他處,這是部女性電影,但不是女性主義電影。這部電影似乎只在展示,並沒有進一步的延伸討論。到底只是都市小品,並非蘊含甚麼大道理的哲學片子。

Lily是個很普通的40歲都市女人,有點自私,不甘寂寞,但又不是甚麼大不了的缺點,平凡一如都市生活中的你我他,具備挨受多少挫折打擊都可以一點瘋狂一些渲洩就跨過去的蟑螂般強韌的生命力。頹喪都不過一個地震的時間,餘震既畢則又是一條好漢。這與我之前看到的總是一副知性女人形象的張艾嘉大為不同,然而一點也不覺得突兀,畢竟是老戲骨。只是結尾「對鏡自殘」的那一段總覺得戲劇化了些,馬虎了些。整部影片裡倒是她這段最有點戲謔的味道,這個表面光鮮亮麗的女人內心之平凡貧乏是我覺得滿貼合都市生態的。

看著「40」我老想起許鞍華的《女人四十》,蕭芳芳市井得多傳統得多又保守得多,可卻也可愛得多。蕭的人物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以致看《女人四十》到最後看見的是生命,《女》也因此可說是蘊含著人文關懷的。而「40」是沒有的,或者說,《20 30 40》是不會讓人如此感動的。我們只是被告知了一個關於三個女人的故事,就僅僅是被告知而已。

劉若英依然是與《半生緣》裡看見的她如出一轍的表情聲音,有時候我會懷疑她對於「快樂」這情緒的表演方式是不是只有一種固定模式。只有當這個人物靜了下來,不說話、沒有過多的肢體語言時,我才會覺得她整個「活」了起來。想想這個人物予人印象不深,學學那些影評人老氣橫秋的口氣,即所謂「無多大驚喜」。

會比較喜歡「20」這部分,倒不因為同鄉情結,而在那某部分的真實感,卻成了微妙觸動觀感的因素。驚艷於李心潔的那一份渾然天成的純真,娃娃臉配上平瀏海年紀陡然小了一段。印象最深的是她與張艾嘉的那一場對戲,窗裡窗外屋裡屋外,一個閒適一個茫然。偶然間眼神碰撞上,李沒有躲閃沒有慌亂,大眼裡只是渺茫,渺茫。隨即恍惚間醒過來,匆匆地離去。暗火閃爍於該霎那。

演另一個女孩的香港女生,不知道她叫甚麼名字,似乎去年曾憑《魂魄唔齊》提名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喜歡她與李心潔的對戲,一個港味十足一個是大馬式的淳樸,很有真實感。只是李心潔的服裝打扮太不似大馬女生了。

說說男配角們。黃秋生,一如既往的最佳男配角,自有一份味道在那裡,隨便演甚麼角色都自然散發,包括《麥兜故事》裡的校長先生、吃店老闆(實在喜歡透了那配音,絕倒^^)。還有張洪量啊,梁家輝啊,多可惜的大配角啊。

再來,陳昇。你要說這怎麼是配角,只不過是串場嘛。可我忘不了這老兄半閉目滄桑地唱完蒼涼的一曲,吸一口煙垂眉低首若有所思的模樣,實在是整部電影的一個亮點啊。

(未完,待重寫)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